(资料图片)
上净下界法师2007年启讲于义德寺那么,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。“临寿终时,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,不取正觉。”因为他本身不是完全顺从本愿,他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,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要现前。干什么?开示慰导,给他种种的开示,给他种种的安慰,给他种种的引导。因为他这个人是有想法的,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开示慰导。在《观经》上说,佛陀是怎么开示?先赞叹他的功德,善男子,你修诸善法,善哉!然后再带他到净土去。先开示安慰他,鼓励他。当然,这个临终的开导,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做临终关怀。
蕅益大师说,这个临终的开导很重要,特别是对一个修学大乘的菩萨。他说,这个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,他第六意识是处在一种乱心位,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。他为什么能够发菩提心呢?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。他为什么能够修诸功德呢?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。他整个“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”是依第六意识而住。
而不幸的是,他在临终的时候,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。你想想看,一具臭皮囊,何来立功课?他发菩提心,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,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,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,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。但是临终的时候,所有修习善法的依止处——那个心念,开始要退失掉,要进入闷绝。这时候,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!他根本使不上力嘛。
平常有人刺激你,你可以安住正念,因为你第六意识还在,但临终的时候,你第六意识是消失掉了。所以这个时候,蕅益大师讲,“倘分毫习气未除,未免随强偏坠”!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,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。这个时候他处在乱心位,内忧外患,所以弥陀的开示慰导就变得非常重要。
这个地方就是说,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,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,那么到临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给他开示慰导而往生净土。
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,刚好就是这个十九愿的最好印证。你看蕅益大师一生,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,“宗乘教义两融通,所悟与佛无异同”。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“何期自性本自清净”的真理,跟诸佛没有差别。但是他说:“惑业未断犹坯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。”当我从空性出来的时候,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,我一点办法都没有。就像那个坯器,我用泥土捏好了以后,还没有去烧,一场雨下来,这个坯器又变成泥土。
所以,我经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,我说:你入空性的时候人法双亡,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,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。蕅益大师后来他也说:“由此力修念佛行,决欲现生出樊笼。”你看他做过几次的加行,他曾经努力过,他曾经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。他安住空性的时候,他觉得内心当中是平等无障碍的,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,“惑业未断犹坯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”。所以他最后选择“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”,所以他说“由此力修念佛行,决欲现生出樊笼”。
观看视频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第四讲
延伸阅读
回向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涂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妙法莲心学院宗旨
持戒为本 净土为归
观心为要 善友为依
⇙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学习完整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》